您是否曾在走廊感受到鄰居家攝像頭帶來的尷尬?隨著智能門鈴成為許多家庭的“守門員”,這些設備的“眼睛”應該關注哪里呢?
4月1日,我國首次出臺了一部系統(tǒng)性規(guī)范公共安全視頻管理的行政法規(guī)——《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(tǒng)管理條例》。該條例對公共安全視頻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的建設與使用進行了全面規(guī)范,明確規(guī)定了公共場所攝像頭的安裝范圍、備案制度以及安裝禁區(qū),并首次對家門口安裝的攝像頭、智能可視門鎖等設備做出了“行為紅線”的劃定。
該新規(guī)自實施以來引發(fā)了廣泛關注,許多網(wǎng)友對此提出了疑問:是否可以在自家門口安裝攝像頭?如何安裝才能避免違規(guī)?如果已經(jīng)安裝了,應該怎么辦?
很多人可能認為,在自己家門口安裝攝像頭是完全屬于個人自由的事,但為什么這一行為會被特別寫入法律條例呢?我們來看看相關規(guī)定。
《條例》明確指出,在非公共場所安裝圖像采集設備不得危害公共安全、侵犯他人合法權益,且不得非法提供或公開傳播與公共安全、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相關的視頻圖像資料。
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偵查學院教授劉為軍指出,依據(jù)該條例,公民為了自身安全防范,在自己家中安裝圖像采集設備是合法的。然而,我們也要意識到,攝像頭并不僅僅是為了保護自己,可能會影響到他人權益。如果攝像頭拍攝到了公共場所的內(nèi)容,那么使用這些圖像信息時必須遵循法律規(guī)定,不能非法使用或傳播。
如果攝像頭拍到了鄰居的私人空間,這是否會侵犯鄰居隱私?鄰居是否有權要求拆除攝像頭?
小麗,27歲,獨自居住在長沙某小區(qū)的高層公寓。她因為擔心獨居安全,于是在自家門口安裝了智能可視門鈴。然而,這一決定引發(fā)了鄰居的強烈反應。小麗的可視門鈴拍攝范圍覆蓋了公共電梯井的出入口,任何經(jīng)過的人都會被攝像頭記錄下來,并將錄像資料推送到她的手機。未征得鄰居同意的情況下,劉先生認為此舉侵犯了他的隱私權,因此提起訴訟,要求拆除可視門鈴。
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(qū)人民法院認為,劉先生的家庭活動、出入行蹤和社交情況等信息屬于個人隱私,依法應當受到保護。而小麗安裝攝像頭的初衷是為了保障自己生活的安全,但她未能合理規(guī)避對鄰居隱私的侵犯,因此法院判決要求她拆除可視門鈴。
對于那些已經(jīng)在家門口安裝了攝像頭的人,如何找到鄰里之間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呢?
無錫市某小區(qū)的戴先生因鄰居在自家門口安裝攝像頭,認為侵犯了他的隱私權,要求拆除攝像頭。經(jīng)過調解,法院認為,戴先生的家庭活動屬于私人領域,應該受到隱私保護。最終,鄰居對攝像頭進行了調整,確保其不再拍攝到戴先生家中的私人活動。
根據(jù)法院的判決,若個人在家門口安裝攝像頭時沒有做到“合規(guī)”,很可能會侵犯鄰居的隱私。那么,如何才能做到合法合規(guī)呢?
1. **提前溝通并征得同意**:在安裝攝像頭前,應與鄰居進行充分溝通,征得他們的同意。避免攝像頭的角度覆蓋公共區(qū)域,特別是鄰居的出行路徑。
2. **合理調整攝像頭位置**:如果鄰居不同意安裝,或者攝像頭不小心侵犯了他人的隱私,應及時調整位置,確保攝像頭僅拍攝到自家出入情況,而不侵犯他人隱私。
3. **保存安裝記錄和示意圖**:業(yè)主在安裝時應記錄攝像頭的覆蓋區(qū)域、角度及相關功能,以證明自己在安裝過程中已考慮到保護鄰居隱私的因素。如果發(fā)生糾紛,這些證據(jù)有助于證明自己沒有侵權。
如今,攝像頭已經(jīng)成為很多家庭安全的一部分,但在安裝過程中,如何避免侵犯他人隱私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法律問題。安裝攝像頭時要仔細思考并與鄰里保持溝通,確保自己的行為合法合規(guī)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