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,中國化工行業(yè)迎來了一場關于尼龍 66 及其關鍵原料己二腈的 “技術突圍戰(zhàn)”。高端產能閑置與低端價格戰(zhàn)并存的矛盾愈發(fā)尖銳,而華東地區(qū)開機率僅為 68%,遠低于越南的 92%。但真正致命的不是產能過剩,而是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巨頭 “卡脖子” 的困境。如今,隨著遼寧錦州 10 萬噸己二腈項目的投產和平煤神馬集團 20 萬噸尼龍 66 項目的啟動,國產替代的曙光終于顯現(xiàn)。
遼寧蘭麒精細化工的 10 萬噸己二腈項目采用丙烯腈電解法,總投資 30 億元,分兩期建設。一期 10 萬噸裝置計劃 2025 年底投產,二期 20 萬噸尼龍 66 項目則瞄準 2026 年。這一技術路線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,還因原料丙烯腈價格處于低位而具備顯著成本優(yōu)勢。與此同時,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的 10 萬噸艾斯安(己二腈)裝置已正式投產,其自主研發(fā)的新技術路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完全可替代進口產品。這兩大項目的落地,標志著我國在尼龍 66 產業(yè)鏈上實現(xiàn)了從 “跟跑” 到 “領跑” 的跨越。
截至 2025 年 3 月,國內己二腈規(guī)劃產能已超 400 萬噸 / 年,其中 26 家企業(yè)正在布局。以 1 噸己二腈生產 1 噸己二胺、1 噸己二胺生產 2 噸尼龍 66 的比例計算,未來國內尼龍 66 產能將突破 1000 萬噸 / 年。例如,遼陽石化的 5 萬噸己二腈裝置配套 10 萬噸尼龍 66 項目,形成了完整的產業(yè)鏈。這種產能爆發(fā)不僅緩解了進口依賴,還帶動了上下游協(xié)同發(fā)展,錦州湯河子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因此成為新的精細化工增長極。
2024 年全球尼龍 66 產能達 351 萬噸 / 年,但開工率僅為 65%,供大于求的競爭格局導致價格戰(zhàn)頻發(fā)。然而,國產技術的突破正在重塑市場邏輯。以平煤神馬為例,其艾斯安項目投產后,尼龍 66 的生產成本降低 30%,直接沖擊了英威達等國際巨頭的市場份額。財通證券研報指出,隨著汽車輕量化和電子升級趨勢的推動,尼龍 66 需求將持續(xù)增長,而國產替代的加速將進一步擠壓外資企業(yè)的利潤空間。
盡管產能擴張迅猛,但技術壁壘和環(huán)保壓力仍是攔路虎。丁二烯法因原料價格高企而經濟性下降,丙烯腈法則面臨電解能耗高的難題。此外,尼龍 66 下游應用尚未完全打開,工程塑料占比 47% 的消費結構過于集中。不過,東岳集團等企業(yè)已開始探索特種尼龍和高溫尼龍的新賽道,試圖通過差異化競爭擺脫低端內卷。